591游戏城 - 最新网游活动资讯聚合平台
首页活动中心正文

【云溪山人游记】瞿溪老街和瞿溪会市

2025-11-12 06:48:15

(一)

据说瞿溪老街又热闹起来了,自从瞿溪二月初一会市列入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二月初一会市的那一天,瞿溪老街又热闹起来了。

瞿溪是浙南名镇,南宋前称沈岙,清属会昌镇,后改为牙乡十八都,民国时称瞿溪镇。瞿溪老街沿三溪河主流瞿溪北岸而建,古镇三面环山,环境清幽。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瞿溪边上的小村生活过一段时间,那时老街已经衰落,会市也移到了河头新街,叫“物资交流”。河头街和瞿溪老街相邻,柏油路面,街面也宽些。

记忆中的瞿溪老街,整齐的花岗岩条石街面,中间横铺,两侧坚铺,条石很平整,人走多的地方光滑,人走少的地方暗涩些。老街长不过五百米,宽约三米,街上有一条过溪石桥,叫塘坎桥,桥以西是溪头街,以东是瞿溪街,当地人把桥西上游段叫桥上街,桥东下游段叫桥下街。街上的老屋一律两层,旧时上层住人,下层开店做生意。黑瓦、斜顶、挑檐、木楼......清一式的浙南古民居,现在这些老屋,都已经很陈旧了,一些老屋的木柱、木门、木窗被虫蛀了,有的还微微倾斜,成了危房。这些老屋,若放在五十年前,甚至更早的清代、民国时期,那可都是些上好的房子,栏雕窗雕,雕工细腻,门楣、窗栏、斗拱、梁柱上雕刻各种飞禽走兽和戏曲人物,尚栩栩如生,……有些老屋还是当时有名的商铺、民居、大宅,商铺如乾仁堂中药店、胡阿文店铺、王得立店铺、黄宝生打帘店、杨同仁中药店、黄步吉店铺、潘微光店铺、邵阿柳店铺、周松玉店铺、蔡正真伤科店、胡顺新圆木店、黄云华民吴道生米店、陈顺发馄饨店、姜洪发鱼鰔店、陈原大酒坊、金记乾兴豆腐坊;民居如杨云林民居、倪国兴民居;大宅如潘宅、杨宅、毛宅、胡宅、沈宅等古宅……民居保存最好的是街口黄云华民居,推开门台大门进去,五开间七字形两层砖木结构,中间是上间(中堂),楼上是一排美人靠,道坦嵌砖,边侧有石桌石凳,想以前,老宅虽处闹市,却也能闹中取静。

潘宅在三溪中学内,是潘鉴宗、琦君父女的故居,也是民国时期温州最大的私家宅院,现仅存潘氏藏书楼——养心寄庐,其余建筑均被拆,建了校舍,琦君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,现辟为琦君文学馆。潘鉴宗,北洋政府时期浙一师师长,领上将衔,是北洋三巨头老大段祺瑞的得意门生,琦君原名潘希珍,一岁失怙,四岁失恃,由伯父潘鉴宗收养,七岁那年离开庙后到瞿溪生活,一直到十二岁,都在瞿溪度过。她的作品有许多情景,就取自瞿溪,这里有她忘不掉的乡愁。琦君的作品很多,文笔如行云流水,舒放自然,其中最出色的为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,故土风情,亲人思念,流于笔端。瞿溪潘宅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,她的小说《橘子红了》,写的就是的这段岁月,小说中的大伯就是以她的养父即伯父潘鉴宗为原型的,小说中的人物,大致可以找到一一对照的人物原型。她在《父亲》一文中写出了潘鉴宗的儒将形象和他退隐后的生活,以及他们的父女亲情。琦君写的最多的是她的母亲,一位善良怀有慈悲之心的佛教信徒。正如她在《琴心》一书后记中写道:“我只是朴实地用肤浅的文字,传递出我的点滴心声,这一字一句里有我欢笑,我的眼泪,有我对过去不尽的怀念,对未来无穷的希望。”而她谦称的这种朴实肤浅的文字,其实就是最高明的语言境界。她又在《留与他年说梦痕》中说:“象树木花草一样,谁能没有一个根呢?我常常想,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,忘掉童年,忘掉故乡,我若能不再哭,不再笑,我宁愿搁下笔,此生永不再写,然而,这怎么可能呢?”故乡使琦君魂牵梦萦,虽远离乡土,却从未放下过。琦君在2001年10月回乡了四十多年隔绝的故乡,参观了琦君文学馆开馆仪式,在亲友会上,她还用温州方言唱瞿溪民谣,正如她《家乡味》文中写的那样:“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……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,而心情上又何曾忘怀于故乡的一事一物。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,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。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,月是家乡的明”。2006年6月7日凌晨,琦君在台北病逝,落叶归根,遵照她的遗嘱,葬在故乡瓯海区泽雅街道庙后村琦君纪念馆外的山坪上。

老街中有些稍新的屋子,大约是改革开放后拆建的,在我的印象中,老街当时还是清一式的清代民国建筑。石街不见了,笔者问当地的老者,街上石条哪里去,老者说被挖去修了山路,我原想条石还埋在路下,如果那样,敲扒开,就可以恢复原样,看来现在如果还想恢复条石路面,肯定又要大费周章了。还有一些改革开放后拆建的房子,如果想改回过去的模样,确实有点难,但做成仿古门面也未尝不可。许多知名的古镇也是这么做的,按行话说,是修旧如旧,仿古似古,瞿溪老街还是有这个条件的。2006年,瞿溪老街入选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街区,现在的瞿溪老街,尚剩有200米,如何有效保护和修缮,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课题。

老街113-115号的“胡新顺圆木店”里陈列的圆木家具一应俱全,饭箩、果盘、鹅斗、盂盘、蒸糕笼等,做工细腻,雕刻精致。店主胡绍平,十三岁便从艺圆木行业,是温州市级非遗传承人。他本人除了制作圆木器具,平时还收集了古董。圆木专门制作圆形木器,是温州老行当,俗称“圆木嫁生”,是温州民间传统婚俗中出阁时不可或缺的红妆。圆木工艺做工复杂,其制作流程主要有:选料、准备下料、砍削、拼接、接板刨光、装底板等,2012年,瓯海圆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木工行当分大木、圆木、方木,大木是专门建造房屋的,方木是专门制作”间底”的,如木床、衣柜、木箱、桌子镜台等方形木器。现会做大木、圆木的人已少之又少,方木工艺已被大批量生产的家具厂取代。

走街穿巷,老街很静,老屋里居住的大都是些老人,他们在自家门前屋檐门边,拿张竹椅、竹凳或板凳坐着,神态悠闲,看过往的游人拿着相机、手机拍照,把他们拍入镜头也见怪不怪。几位老人在街角的弄堂口打牌,过堂风很凉快,晒不到太阳,街头的老人亭里更多,坐满打牌喝茶聊天的老人,但他们还没有弄堂这几位爷们悠闲,他们很享受这种平淡平和的生活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或许还有点隐逸的刻意,而他们是百分之百的自然,这种平淡平和的生活,我们之前曾经有过,现在却不知不觉地丢失了,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
有些老屋大门紧闭,几家糖果杂货店,一家理发店,数家刀具铁器店,还有一家门前挂着已开片条的竹子,估计这家是做竹具的,偶尔也有杂货店、日用品店或者点心店、小吃店。

溪头老街的老屋旧宅,没有瞿溪老街那么讲究,溪头老街中间有个七字形的街坊,拐处开着日用品店,门板卸在门前墙角,笔问一老者,这些门板是不是叫“门闼”,老者说是的,听他的口音,是瑞安腔,问他是哪里人,他说是瑞安湖岭人,到瞿溪很多年了,但乡音未改,与他攀谈中,得知溪头老街马上要拆了。笔者照了些照片存留,第二年会市再来时,溪头老街果真拆了。

(二)

瞿溪因水而名,瞿溪河是温瑞塘河的源头,经仙门河、会昌河注入温瑞塘河,水运交通便利。据现存史料,瞿溪的始居民以蒋氏较早,蒋氏始于五代梁开平(907-912)时,常州人蒋涣出守温州,其弟湛随之来温,并隐居瞿溪,后世繁衍成族;宋时,沈氏迁来,明时,陈、王、林三姓兴旺。清代,毛氏、胡氏兴起。其时蒋氏、沈氏、陈氏、林氏均有宗祠,现仅存沈氏祠堂。

瞿溪老街的繁荣,主要源于屏纸交易,瞿溪虽不产屏纸,却是屏纸的集散地,琦君在《纸的怀念》一文里回忆:“其实瞿溪乡本地并没有真正产纸,方圆十里之内,根本就没有一家做纸人家。所有的纸,都是由附近山乡,刻苦的山地人做的。山乡的做纸人家,范围很广,一直绵延瑞安、青田的边界山区。我们称之为‘纸山’。”瞿溪老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泽雅四连碓造纸作坊的外延,旧时瑞安的湖岭、藤桥的泽雅等屏纸产地,在公路未开通之前,都是沿古道挑着屏纸到瞿溪老街出售,瞿湖古道通瑞安的湖岭,天长岭古道通瓯海的泽雅、周岙、西岸。机灵的老街人就利用老街交通枢纽的便利,做起了屏纸收购、批发生意,老街的人很会做生意,把生意一直做到上海、海外,现在上海还有一条街叫瞿溪街。旧时这里比较知名的纸商号有胡昌记、黄正昌、陈茂来、王泰生、林昌记、毛宝康等纸行。屏纸生意火爆,也带动了其他的行业,瞿溪周边的瑞安湖岭、陶山,瓯海的藤桥、泽雅,丽水的青田、温溪,山里人把山货送到这里出售,换回他们生活需要的日用品,于是纸行、油行、中药铺、烟草铺、南货铺、布行、染行、竹器店、理发店、打铁店、打锡店、弹棉店、布店、圆木店、豆腐店、酒店等也多了起来,逐渐形成为浙南地区最大的屏纸、山货交易市场与最繁华的古镇。

瞿溪老街具体形成于何时没有考证,它的形成应该有一个漫长的时期,明朝《万历温州府志》记载,当时温州府在瞿溪老街设立纸局,专门负责管理温州蠲纸的制造、进贡、运销诸事务。据此推算,瞿溪老街至少也应该有400多年的历史。

温州纸生产历史悠久,南北朝时已开始用桑皮或竹类为原料造纸,刘宋(453-479)时,郑缉之《永嘉郡记•八辈蚕》载有“亦可十纸”“以麻卵纸(即养蚕用纸垫底)”文字,可证温州当时已有纸。只是当时造纸工艺粗糙,仅可用为包装而已,尚登不了大雅之堂。至晚唐五代时,温州制造的蠲纸己闻名遐迩。宋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永嘉土产蠲糨纸。”蠲纸,又称蠲府纸,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高级纸,做工精致,质地细坚,光洁耐用。唐及吴越钱氏时,凡造这种纸的纸户,政府蠲免田赋力役(蠲,免也),故称“蠲纸”。宋仁宗至和年间(1054-1056),温州岁贡蠲纸五百张(《九域志》),与嵊县刽藤纸、余杭由拳纸并列为浙江三大名纸。明时,朝廷在瞿溪设局,差官监造蠲纸。朝廷撤销瞿溪造纸局后,名贵纸生产受挫,但以“屏纸”为代表的低档纸反而得到了较大发展。屏纸,又称南屏纸,最早始自瓯海的泽雅,其制作技艺源自福建南屏,据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谱记载:元末,潘姓先民为避战乱,自南屏迁居至此,同时也带来了屏南的造纸技艺,泽雅山里多水水竹,于是他们因地制宜,做起了纸,泽雅人恋旧,不忘本,仍将这里生产出来的纸,叫“南屏纸”,简称“屏纸”。后来,附近居民也纷纷效仿,逐渐传播推广到泽雅周边的永嘉县藤桥(现属鹿城区)、毗邻的瑞安湖岭、陶山一带的山区,连接形成了地域广阔的造纸区——“纸山”。纸山的纸农把屏纸卖给纸行,纸行把屏纸转卖到上海、苏州、东北各地,甚至还出口到东南亚。

(三)

旧时的瞿溪最热闹是元宵和会市,琦君《灯景旧情怀》一文从儿童的视角回忆了儿时元宵节情景,旧时瞿溪会市是温州最热闹繁华的会市,比元宵节还要热闹。会市那天,家家迎宾,户户宴客。会市从二月初一,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五,会市也有庙会、佛市之称,那几天,人们从四处赶到老街,买卖东西之余,也来看个戏,凑个热闹的。那几天,瞿溪河上停满了挨挨挤挤的船只,船最多的时候,从瞿溪一直排到郭溪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笔者坐过一次从瞿溪到桐岭的手划船,那时虽然汽车开通已久,但交通网并不发达,依然还有人选择走交通费更为便宜的水路。即使现在,陆上交通更四通八达了,但依然还有一些菜农,开自家的小船去温州塘河边人聚处售卖瓜果蔬菜。

二月初一会市临近春耕农忙时节,迎合了农民农事和生活需求。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夫农妇,或出售或购买农具和日用生活品。铁器类的犁、锄、刀;竹器类的箩、笠、簟、椅;木器类的凳桌、木桶、饭甑,还有牲畜、谷种、菜苗、花秧,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。流动的人流,招引顾客的吆喝声、敲打声,摆在路边街角以及流动的中草药摊、剃头担、馄饨担、糖人担、杂货担、流动牙医、变把戏的,整条街道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

会市最大宗的交易是牛市。耕牛是农耕的主要畜力,纸山区域及相邻的瑞安湖岭是耕牛饲育区,牛大了可以耕田,等牛老了,耕不动了就卖掉,也有人家专养牛卖。上河乡、下河乡是产粮区,有大量的耕牛需求。会市期间,养牛户把自家养的牛拉到牛市上卖,牛市设在后屿街前的田垟中,牛主人将牛绳往桩上一拴,就等买家了,牛交易一般有一位中间人,叫“牙郎”,牙郎眼睛很毒,看几眼牛,拍几下,不用秤就能判断出肉牛的净重,然后据此计算整头牛的价格。一单买卖做下来,牙郎一般都收取一笔牙郎钱。以前山里人家,家家都养黄牛,白天放牧,晚上归栏,牛粪做肥料,等牛长大了,拉到牛市卖掉。也有人家将家里耕不动了的牛拉到牛市当肉牛卖掉。

说到牛市,附带介绍一下瞿溪的牛皮市场,瞿溪的牛皮市场与牛市有历史渊源,牛皮是牛的附属产品,瞿溪有130多年的制革历史,上世纪六十已有牛皮坊,改革开放后,皮牛作坊从地下转到地上,规模也日渐壮大,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日均牛皮交易几万张,成为“中国牛皮第一镇”。“牛皮经济”推动了瞿溪的经济,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,受此影响,本世纪后,经济有所下滑。痛定思痛,瞿溪人以壮士断臂的勇气,大拆大整,经过长期的治理,尤其推进是“五水共治”后,瞿溪河复归清澈,源源不断注入到温州的母亲河——温瑞塘河,瞿溪也恢复了本来山明水秀的面貌。现在占地123亩,规划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“国际真皮大世界”已完成一期建筑并招租,瞿溪牛皮经济也实现了转型升级的亮丽转身。

二月初一那天,老街人还会把上殿里的颜真卿神像抬出来巡街,沿着老街抬到下殿,来看望下殿里的堂兄颜杲卿,午后巡完,受过祭看过戏后,再归殿安位。关于颜鲁公兄弟祭殿,琦君在《春节忆儿时》一文说:“并且还传说两兄弟曾礼让一番,哥哥原居下殿,把人口较多、市面较繁荣的上殿让给弟弟,弟弟执意不肯,依年龄尊卑应居下殿。最后哥哥决定每年新年,哥哥先去拜弟弟的年,因此乡民有一‘瞿溪没情理,阿哥拜阿弟’的话。”颜真卿,一般人知道他是大书法家,“颜筋柳骨”,是指他的楷书——颜体。但却不知道他还是个烈士,安史之乱,颜真卿当平原太守,从兄颜杲卿在常州当太守,他们率先举起义旗,颜真卿还是河北义军的盟主,后来常州城破,颜杲卿一家几十口被杀,颜真卿写下了著名的行书《祭侄文稿》,后颜真卿自己也在七十六岁时,受朝庭委派,劝降叛将李烈希被杀,可谓一门忠烈。瞿溪人民风正直纯朴,很尊崇颜鲁公,生下儿子就拜“颜鲁公”为亲爷,祈求颜鲁公庇护,保佑孩子健康聪明,据说很是灵验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老百姓做事的正直清廉大臣,死后被老百姓当神来供奉祭拜,保佑地方平安。

瞿溪“二月初一”会市少见于历史记录,对于它的源起,现在还缺乏严谨的证据和追溯。通常说法,是二百年历史。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多种不一的说法。

一说是“中和节”的延续。早在唐贞元五年(公元789年),德宗李适下诏立二月初一为“中和节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“中和节”时,正值春耕了。这一天,皇帝亲自扶犁的“御耕”,赐民百谷,劝民耕织,宴会群臣、分发赏钱,同时祭祀社稷,祈求风调雨顺。而在民间,亲朋好友宴饮,并互赠种子刀尺,勉励耕作。此时,温州已归化中央管治,路应任温州刺史,在乐成、横阳两县疏浚河道,修筑堤堰,兴修水利,围垦农田,“二邑由是得腴田,除水害”。其后,韦庸整治三溪修会昌湖。“中和节”作为一个以劝农为主题的官方节俗,当时在温州官民生活中必不可缺。

一说是始自建颜鲁公庙,明嘉靖年间(1522一1566),蒋建(曾任温州知府)捐自家山上木材,瞿溪街吴氏捐地,建造颜鲁公(真卿)庙(当地人称上殿)。由此,瞿溪街商贸活跃,引四方乡民、商贾在庙前殿后交易农副产品,形成“二月初一”庙会(《瓯海区志》)。按此说法,会市已有五百年历史;比此一说法更早的,南宋兴年间,温州官署遣颜真卿远孙颜邵、颜卓进京,献颜真卿《自书告身》,朝廷感念颜鲁公之忠,授颜邵为右修职郎,颜卓为右迪功郎,颜辉下州文学,并在永嘉郡城、芦田、慈湖、瞿溪等处建颜鲁公祠。按此说法,会市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。

一说是“拦街福”的另一形式。拦街福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,但拦街福在温州,最早起源于何时,现在还缺乏严谨的追溯。据清乾隆《永嘉县志》记载:“二月朔,通衢设醮禳灾,名拦街福,以后循次取吉为之,至三月望目为止。”瞿溪会市和拦街福的开始日子均为二月初一(二月朔),按此说法,会市至少在清朝中叶,已在温州各地流行了。

现今的瞿溪会市,笔者曾参加过一次,街上虽然摆满了许多旧时的器物、非遗展览以及各种表演,有的人甚至还穿上汉服来逛街,热闹则热闹,但与旧时的会市,甚至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的“物资交流”相比,似乎缺少了些生活味,这是时代的进步,以前的人们常用的许多器物,现在基本用不到了,会市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的遗存而存在。

现在的瞿溪老街,仅在会市期间热闹一下,会市一过又重归沉寂,笔者《过瞿溪老街》打油诗:“少小回乡常过此,老街老巷似当初。旧时会市空万巷,今日巷空人不居。”如何使老街在会市过后,不再重归沉寂,游人仍愿意来,热闹气氛持续,这是一个新的课题,也是难题,尚有待于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,在现有的基础之上,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范例,如何去解决和提升,人们拭目以待。

作者其他游记 :《云溪山人 游记 合 集 》 《永昌堡怀古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如何网上支付➡️ 安徽卫视的另类绰号:节操卫视的背后故事
相关内容